新京報訊(記者張璐)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國合會)2022年年會暨國合會30周年紀念活動6月13日至16日在京舉行。生態環境部部長、國合會中方執行副主席黃潤秋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這十年來,環境治理成效之好、公眾參與范圍之廣、對全球生態貢獻之大前所未有。
黃潤秋在開幕式上致辭時表示,2021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的PM2.5平均濃度降到30微克/立方米,連續兩年實現了PM2.5和臭氧的雙下降,長江干流全線連續兩年實現了Ⅱ類及以上的優良水體。渤海入海河流全部消除了劣Ⅴ類。中國推動《巴黎協定》的達成、簽署、生效和實施,開展應動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宣布并堅定地推動碳達峰、碳中和。北京冬奧會成為首個“碳中和”的冬奧會。
他表示,中國將繼續做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和引領者。穩妥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我們將立足富煤、貧油、少氣的基本國情,堅持先立后破,通盤謀劃,抓好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推動煤炭和新能源優先組合,出臺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實施方案。”
中國還將以更高的標準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制定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十年規劃。同時深度參與全球環境治理,履行COP15主席國義務,推動達成兼具雄心和務實的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
在國合會30周年論壇上,黃潤秋表示,自1992年成立以來,國合會圍繞中國和全球環境與發展領域重大問題開展研究,提出政策建議,為推動建設美麗中國和綠色繁榮世界發揮了重要作用。
對于國合會未來的發展,他建議圍繞美麗中國建設目標深入開展研究,系統梳理中國生態環境治理體系中的短板和弱項,研究提出政策建議、提供技術支撐;圍繞中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深入開展研究,為中國推進能源革命、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形成綠色低碳生活方式等,研究提出跨領域、綜合性建議。
黃潤秋建議國合會圍繞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深入開展研究,識別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面臨的挑戰,研究提出宏觀性、戰略性的解決方案;圍繞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和環境污染三大危機,加強對全球環境與發展重點議題的研究,總結中國良好實踐和經驗,為區域和全球可持續發展貢獻更多公共產品,共同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
編輯 劉茜賢
校對 李立軍